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

「間隔式複習」德國心理學家:萊特納(Sebastian Leitner)

最近逛到一個不錯的網站,看起來滿實用的,貼上來分享給大家參考參考^^
轉貼至:MB記憶銀行

談到「記憶」或是「遺忘」,大家比較常聽到的是「艾賓豪斯」,相對的,聽過「萊特納」的人,就相對少了許多。萊特納是何許人也?他正是應用艾賓豪斯遺忘曲線發明「間隔式複習」的心理學家。

抽認卡(或稱閃卡(英文:Flash Card)
德國心理學家Sebastian Leitner(1919-1989),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。
萊特納曾在維也納及法蘭克福研習法律,他在1949年回到德國之後,開始成為社會評論者,一開始他的評論的重點比較專注於法律及社會問題。之後,他 轉為探討醫學及心理學相關主題。萊特納在1970s左右,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《So lernt man lernen (How to learn to learn)》(註1),在這本書中,他引用艾賓豪斯的遺忘曲線,發明了所謂的「萊特納系統」,也就是他書中所稱的學習卡片箱,這是利用「間隔式複習」的 方法達到記憶最佳化的方法。
「用功知道」(So lernt man lernen)中的「學習卡片箱」
它能夠提高記憶效能以及 時間效率,以規律的方式使大腦輕鬆學習,並且避免掉所謂的「倒射抑制」和「順射抑制」,也就是說能夠避免新資訊和舊資訊互相干擾所引起的遺忘,在我嘗試性 的實作下發現,在短時間內可以背起40個單字,而且過目不忘,遵循這個學習機器,將資訊從短期記憶輸入到長期記憶當中

間隔式複習
所謂「間隔式複習」就是不斷增加每次複習的間隔時間。例如,第一次複習的間隔學習的1天之後;第二次複習的間隔是第一次複習的2天之後;第三次複習是是第二次複習的4天之後;以此類推。
萊特納觀察艾賓豪斯的遺忘曲線,他發現,我們所學習的內容,在一小時內已經快速地遺忘了56%,而31天之後,大約還保留了約20%,這表示,我們每次學習的成果,雖然無法完全過目不忘,但至少還是可以保留一些成果;此外,複習過的內容會忘得比較慢。
間隔式複習的目的,就是讓被記住的內容可以間隔比較長時間再複習;對於快速忘記的內容在間隔比較短的時間就複習;透過複習的手段讓所有學過的內容都越忘越慢,幾次反覆下來,就可以達成完全記住的目的。
問題是,我們如何知道哪些忘得快、哪些忘得慢?又,如何僅針對快速遺忘的內容複習?
學習卡片箱
為了讓學過的內容可以被清楚地分割,萊特納建議學習者,把學過的內容分割,並且轉換成為獨立的Q&A(問題與答案),分別寫在卡片的正面及 背面。學習者可以藉由卡片正面的問題問自己,看是否記得學過的內容,並且自己評斷自己對於這張卡片的內容是「記住」還是「未記住」。
如此一來,我們就可以清楚知道,學過的內容中,有哪些部分是我們忘得比較快的,哪些部分是我們忘得比較慢的。
為了管理這些卡片,萊特納還建議學習者製作一個學習卡片箱,用來放置學習卡片。這個箱子總共分為5格,第1格至第5格的寬度分別是1,2,5,8,14公分寬。如圖。

圖、萊特納的學習卡片箱(參考《用功知道》)
我們以背英文單字為例,來說明學習卡片箱的運作流程(註2):
Step 1.
把學習的卡片放入第1個格子。從前面抽出第1 格的第1張卡片,看看自己是否還記得。如果記得的話,就把這張卡片放到第2個格子;如果不記得,就把這張卡片放在第1個格子的後面。接著抽出第1格的第2 張卡片,以此類推,一直重複確認第1格的卡片,直到第1格卡片都放到第2個格子。

Step 2.
隔天,你還會有另外一疊新的卡片,重複Step1的步驟,直到第2個格子放滿了。這時,你從第2個格子的第1張卡片開始抽認,類似Stpe1的作法,把認得的卡片放入第3個格子,把不認得的卡片放回第1個格子。

Step 3.
每天增加新的卡片,重複Step1及Step2,第2格至第5格啟動抽認的時機都是在格子放滿了卡片的時候,作法都與Step2相同。

德國的心理學家萊特納(Sebastian Leitner)在1970年初基於艾賓豪斯的遺忘曲線原理,提出了一個「學習卡片箱」學習系統,這個系統透過將學習內容分散且計劃性複習的方式,讓學習者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牢記所學。(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有關萊特納的學習方法,請參考這裡,或是《用功知道》)
圖、萊特納學習卡片箱(圖片來源:Wikipedia)
五輪學習法」是應用抽認卡的典型示例。其原理是:
  1. 在人腦中有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之分。
  2. 研究記憶規律,一個事物被五次重複記憶後,更有可能被存入大腦的長期記憶。












MB記憶銀行對學習卡片箱的改良
我們必須說,在資訊科技及網路不發達年代,萊特納發明學習卡片箱的間隔式複習的方法,真的是很了不起。這個方法充分展現對遺忘曲線的最佳應用。但他仍留下了幾個問題:
1.萊特納體認到,在沒有資訊的幫助之下,要管理每張卡片複習的正確時間是很困難的。雖然他知道應該用時間間隔的方式來複習這些卡片,但實際運作是有極大的困難,因此,他在學習卡片箱的設計,則是利用空間間隔來達成時間間隔的概念。但這樣的作法,與實際的時間間隔管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。
2.萊特納的學習卡片箱的設計,並沒有清楚交代每張卡片究竟應該複習多少次,才可以讓這些內容真正成為永久記憶。
所幸,時代的進步以及我們的努力,所設計的MB記憶銀行有以下幾項改善:
1.應用資訊及網路技術,MB記憶銀行以網路平台的方式,幫助學習者真正以時間間隔的方式來管理學習卡片。
2.考慮學習類別與個人的差異,MB記憶銀行的設計,讓複習間隔可以依據個人的特性及科目類別設定差異化的複習間隔。
3.科學家已經研究證明,當記憶以短期記憶的形式維持2年左右,大腦的神經元會產生化學變化,生成某些蛋白質,如此,該記憶才能變成永久記憶(註3)。MB記憶銀行的設計,當學習者設定的間隔週期的總時間長度沒有超過2年,系統會提醒學習者。

至此,你對於MB記憶銀行的設計依據有了基本的了解。往後,我們會介紹MB記憶銀行的設計及應用流程,學習者了解這些設計及流程之後,將有助於幫助學習者應用MB記憶銀行以達成最有效率及效果的學習。

南台科技大學的外語自學中心提供了一個關於萊特納「學習卡片箱」的製作及使用的影片介紹,不妨前往觀看,更深入了解學習卡片箱。

註1:該書中文譯作《用功知道》,2006年由網路與書出版社出版。
註2:在《用功知道》所描述的步驟更為繁複,在此我們只做簡化後的描述。詳細內容請參考《用功知道》。
註3:參考《大腦的祕密檔案》,遠流出版社。

1 則留言: